社会各界热议“紫衣精神”
■文/记者唐晓玮
新闻回放
为帮助素不相识的同学,郧阳中学一名女学生化名为“紫衣”,每月偷偷从校长办公室的门缝里塞进100元钱,在即将离校时,一下子捐出1800元,请校长帮忙转交给需要资助的同学。“紫衣”一年多来共捐款3000元。当被资助的学子张春提出要见面时,“紫衣”委婉拒绝。11月17日,本报开始帮张春寻找这名神秘的“紫衣”。
记者从郧阳中学副校长董丰均手中得到了“紫衣”留下的一封信,并从中得到一丝线索:“紫衣”曾找过张春两次,并且听过董校长的课。凭着这些线索,董校长想起他曾带过上一届高三文科班,记者随后拿着信找到原班主任梁老师,请他帮忙寻找“紫衣”。在梁老师的打探下,神秘的“紫色”终于揭开了面纱,她是一名善良低调的女孩,现在已经读大一。但她婉拒了记者的采访,并恳求老师替她保密。
本报《寻找“紫衣”》系列报道推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最终,我们找到了“紫衣”,但我们尊重当事人的意见替她保密。
原因很简单,我们寻找的不仅仅是一名热心的捐款人,更是在寻找一种关爱他人的精神,就像“紫衣”信中所说:希望“紫衣”不仅仅是一个代号,更是一种爱心的播洒!
时代需要“紫衣精神”
市文明办主任 林雪荣
大家在被感动的同时,更多的是为“紫衣”信中那些质朴的话语,无私助人的高尚境界而折服。
“紫衣精神”看起来很平凡,但平凡之中显现着伟大,显现着责任,在“她”或者“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百姓认同、社会崇尚、时代需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导向。
时代呼唤“助人为乐”,需要“助人为乐”。有人说:“助人为乐”没有机会,这其实只是一种借口。“助人为乐”没有时间地点限制,也没有年龄、性别、职位、能力的区分,“象负千斤,蚁负粒米”,“助人为乐”应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粒米成箩,滴水成河”,只要像“紫衣”那样,不求名利,坚持肯做好事,多做好事,道德修养的“长青树”就一定会越长越高。
她乐于助人的精神感动了我
郧阳中学校长 朱华伦
如果有机会,我很想见一见这名学生,她这种助人的高尚精神感动了我。“紫衣”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这与学校长期坚持的育人理念和环境有关。
近4年来,学校争取了社会资助200多万元,同时对部分贫困学子进行了学费减免补助。我们一直对学生讲:“你的学习成绩再好,如果家庭不贫困,学校不会给予资助;如果你的学习一般但有上进心,家庭确实很困难,学校不会让任何一个贫困生失学。”在这种环境下,很多学子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从而更加努力学习。在“宏志班”、“阳光班”,有些学生家境好转后,会主动把资助机会让给别人。这种助人的精神在郧阳中学也是有所传承的,如2008年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冯圣兵就是在郧阳中学开始他的爱心播洒的,上高中的冯圣兵每月从生活费中挤出10元资助女同学高敬霞,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直坚持助人并创办了圣兵爱心社。
“紫衣”会影响更多人做有意义的事
高级心理咨询师 罗淼
“紫衣”捐助而不留真名,其实内心有很多期许,比如同学有难自己应该帮助,而不好直接帮助;再有自己帮助同学的力量是很小的,而且只能帮助有限的人,希望影响更多人。“紫衣”是一个情感丰富、追求完美的同学,她以一种特殊形式、特殊的名字“紫衣”来影响更多人做更有意义的事。对于这样自发性的义举行为,我建议不打扰其和家人的生活,如果寻找“紫衣”时,给诸多人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影响,其实不是“紫衣”全家的初衷,如果给受助人带来要报恩于捐助人的心理压力就更不好了。捐助难在于匿名,贵在无私,希望受助者自然接受,以后做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事情,也许这才是构建和谐社会最好的推动力。
我们需要覆盖面更广的资助体系
郧阳师专团委书记 张斯民
一名普通的学子能够持续不断地帮助同学,难能可贵。这既是黄金般心灵的最好体现,也让教育者颇感欣慰,并且这种扶危济困的行为,能够持续感召周围的同学,形成更加良好的德育氛围。
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捐助者并不是完全的生产者,在学校的一切花销都来自于父母,或是平时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在我看来,一方面对济危扶困的行为十分赞赏,另一方面对这样的方式并不提倡。对于普通学生而言,做好帮扶的立足点,应该是力所能及,超出自身能力范围以外的应交由其他方面来做。
解决贫困生问题,的确需要更多人伸出热情的双手,但是要完全解决必须依靠社会的力量。构建一个更为完善的保障制度,建立覆盖面更广的资助体系才是值得各方注意的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