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第二课堂 > 社会实践 > 正文

走近优秀榜样,走进多样人生

发布日期:2023-01-20 浏览量:

    枝桠顶起斑驳的日光,投下一片带着凉意的阴翳。我们在树枝的荫蔽下一次次走过通往实践地的道路,在无限的期盼中,迎来第一次采访;在难以言说的激动和回味中,结束了为期十多天的实践历程。忙碌而充实,辛苦而乐在其中。回望这些日子里同优秀校友交谈的点滴收获,我发现,这次实践对我的意义无比深远。

  跟随着安徽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一缕阳光”文学院“以文会友·薪火相传”实践团队,我见识过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也曾驻足于无边无际的知识宝藏,更常常感动于文学大师们的亲身教诲。何为师范?何为文人?在亲身实践后,我得到了答案。

  实践路上,求实笃行

  记得那些蝉鸣陪伴着的夜晚,我将燥热的夏风揽入怀中,背包里的电脑有沉甸甸的重量。每晚,团队会议室亮起温暖的光,我们在总结完这一天的收获后,又带着满怀期待与热情讨论起第二天的安排。文字从屏幕上一个个跳出来,配以精美的图片,为我们一天的实践留下生动的证明。太阳东升西落,实践的日子却并非平淡,那时灼热的日光,如今回想起仍能感受到温度,带着我们骄傲满足的汗水,融汇成一条闪光的河流。

  从最初的联系校友、拟制提纲,到安排采访地点、整理采访录音、完成新闻稿……我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也锻炼了许多技能。我逐渐了解到采访的技巧,除去对提纲的熟悉、与采访者的眼神交流,更需要认真倾听,跟随讲述者的思路,发掘亮点,深入了解。我意识到了新闻工作所需的准确与严谨性,新闻稿一定要经过采访对象的检查,确保没有错误后,才能正式发出。这是对自身工作的责任感,也是对采访对象的尊重。

图为队员们调试录像设备。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孙瑞 提供

  以文会友,师海溯文

  无论是谨于治学的教师,还是从师大走出的优秀毕业生,他们对于自身教学与研究的阐述与思考都给我思想上的震撼。还记得张公善老师讲述自己深入研究儿童文学的历程,这让我恍然发觉,从事文学研究正是从日常的例子中发端。这也让我联想到课堂中不时鼓励我们积极思考、发现论文选题的专业课教师。原来,大学中的文学可以很接地气,文学研究也并非晦涩遥远。这对于大一的我而言,是向学术殿堂眺望的一次难得的经验课。

  校友们谈吐中的文人精神与气质也让我景仰。他们不仅潜心学术,还关注文学院的发展,致力于为学子提供更好的平台。也许,这也是千万大学教师的共同愿望——做好学术,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子,为社会的建设事业贡献一份文化的力量……敬佩的同时,我也深感自己应努力钻研,勤勉学习,在大学中主动与老师交流,提升自己的学术和思想境界。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安徽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主任何江波。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新濡 摄

  文以载道,学以化人

  在近距离接触文学院的优秀人物后,我愈发感受到自己在心灵境界上的疏浅。大师们往往将自己的求学经历娓娓道来,在深深感慨于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坚持的同时,我也因他们专注于学问、事业,不被大流所裹挟而始终注重提升自己精神境界的恒心所叹服。师长们不仅在学术上为学生们指导,还对“育人”尤为重视。对待青年学子,他们满怀期待,并乐于给予学习和生活上建议。求学路上,人生路上,得遇良师,何其有幸。

图为校友郭振邦手写寄语。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睍 摄

  每一次采访,都是一堂人生课。老师们以亲身经历给予我们大学生活与学习上的指导,关怀我们的成长,也指引我们明辨是非、及时做好规划,度过有意义的大学生活。每一次采访,我都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只觉得自己全部的心神都被老师的教诲填满。

  十多天匆匆而过,美好的回忆和丰富的感触却韵味悠长。有幸相逢,不悔实践。(通讯员 钱语馨)


电话:07198846055

邮箱:hanshitw@163.com

邮编:442000

地址:湖北省十堰市北京南路18号汉江师范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


  • 团委微信公众号

  • 团委微博